1955年,在西安西郊的建筑工地上,一次偶然的发现震撼了考古界。工人们在施工时揭开了一个唐代的墓葬遗址,墓主被证实为波斯王子苏谅及其“妻子”马氏。墓碑上用双语铭文——汉文与中古波斯文——记载着令人吃惊的事实:马氏实际上是苏谅的亲生女儿。这种父女婚姻在波斯的拜火教中是神圣的传统,但在唐朝,这样的婚姻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,甚至会导致死刑。通过这一发现,研究人员推测苏谅的后裔在唐朝居住了好几代,他们保持着波斯文化的传统,同时又在生活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。这项考古成果不仅对理解唐朝的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,也反映了波斯人在异国他乡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和信仰,同时在与唐朝文化的冲突中做出妥协。 7世纪中叶,波斯的萨珊王朝在阿拉伯军队的猛烈进攻下最终灭亡。特别是651年,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亚兹德格尔德三世在马尔夫被刺杀身亡。国王的儿子卑路斯三世带领着王室成员逃亡,穿越了崎岖的帕米尔高原,最终到达了唐朝的都城长安,寻求庇护。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些流亡的波斯王室成员表示宽容与接纳,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庇护,还授予卑路斯三世右武卫将军的官职,负责边疆防务,并允许他们在长安建立波斯流亡政府。虽然卑路斯曾请求唐朝出兵援助,以恢复萨珊王朝,但由于距离过远和阿拉伯势力的强大第一资本,唐朝最终未提供军事支持。尽管如此,卑路斯及其随从仍然在长安定居,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侨民社群,他们在西市开设商铺,销售波斯地毯、香料和珠宝,而其中一些人也加入了唐朝的军队,凭借勇武赢得了唐朝官员的信任。 在唐高宗李治的支持下,波斯社区继续在长安定居并发展壮大。李治修建了拜火寺,专门供波斯人进行宗教活动,这一举措体现了唐朝对不同宗教文化的尊重与包容。卑路斯的儿子泥涅师继承了父亲的位置,继续为唐朝效力,甚至参与了679年的西征。然而,由于无法恢复萨珊王朝,泥涅师最终选择回到长安。波斯人在唐朝的社区逐渐扩大,并在唐朝社会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。
展开剩余57%拜火教的婚姻习俗强调血统的纯净和对神圣火焰的守护。父女、兄妹间的婚姻被视为神圣的结合,而唐朝的法律却严格禁止此类婚姻,这种文化差异为苏谅墓的发现增添了复杂的历史意义。墓碑上双语铭文的巧妙设计,既显示出苏谅对波斯传统的尊重,也体现了他在唐朝社会中维持个人信仰的巧妙方式。 这一考古发现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唐代多元文化的珍贵资料,也进一步证明了唐朝的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。苏谅墓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庭历史的见证,也是东西方文化交织的历史遗存第一资本,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,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是如何形塑历史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