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3日港股收盘后,腾讯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大彩配资,这份成绩单一出来,整个资本市场都为之眼前一亮。
营收达到1845亿元,同比增长15%;净利润556亿元,同比增长17%。在当天港股交易中,腾讯股价大涨4.74%,市值重回5万亿港元上方。
这份数据不光比市场预想的要好,还打破了外界觉得中国互联网增长变慢的固有印象。的报告里说,腾讯的收入比市场预期高了3%,经调整的经营利润更是超出预期5%,真称得上是“全面超出预期”了。
翻开财报仔细看看,三大主营业务全都表现亮眼:游戏收入大涨22%,广告增长20%,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也涨了10%。而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核心驱动力,正是腾讯这几年全力押注的AI战略。
1.游戏长虹
腾讯的业绩版图上,游戏业务依然是那头“现金牛”。
财报显示,本土市场游戏收入达404亿元,同比增长17%;国际市场收入188亿元,同比飙升35%,连续四个季度刷新历史纪录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三角洲行动》成了爆款,7月的日活跃用户突破2000万,稳稳扎进国内日活前五、流水前三的第一梯队里。
与此同时,《王者》再次印证了自己“常青树”的地位,2025 年上半年,它成了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收入突破10亿美元的手游。
国际市场上,腾讯收购的Supercell公司,旗下《部落冲突:皇室战争》表现很突出。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,这款游戏已经冲到全球日活第三,成了Supercell旗下日活最高的产品。
腾讯游戏业务已形成“本土+国际”双轮驱动、“老将+新秀”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。随着《无畏契约:源能行动》手游版定档8月19日上线,目前预约量已超6000万,腾讯的游戏霸主地位将进一步巩固。
2.广告引擎
游戏之外,腾讯的广告业务也展现出惊人的持续增长力。财报显示,二季度营销服务收入达358亿元,同比增长20%,实现连续11个季度双位数增长。
这一成绩背后是AI技术的深度赋能。马化腾在财报中特别强调:“通过升级广告基础模型大彩配资,提升了我们各个流量平台上的广告效果。”
微信和WeChat加起来的月活跃用户有14.11亿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%,这让它作为中国最大社交平台的地位更稳了。
这么庞大的用户群,成了腾讯最坚实的护城河。而视频号作为微信生态里的核心内容和商业化平台,在广告、电商、内容分发这些领域的赚钱能力还在不断提升。
二季度广告增长里,视频号可是个关键推手。它的高毛利广告业务,加上直播、电商的变现能力一起提升,把腾讯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3%拉到了57%。
这时候,微信搜一搜、小程序这些交易生态,和广告业务形成了互相帮衬的好循环。AI技术在广告创作、投放、推荐还有效果分析这些环节都用了起来,明显让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提高了不少。
现在对腾讯来说,广告业务早就不只是靠流量赚钱了,而是变成了靠AI驱动的精准营销引擎。这样的转型不光让收入能一直涨,更让腾讯在数字营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变强了。
现在的微信生态,正从社交平台进化为集社交、内容、消费、服务于一体数字生活中枢。这种生态优势不仅带来持续的商业回报,更构建了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。
3.AI赋能
业绩一路走高的同时,腾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未来布局。
二季度研发投入达202.5亿元,同比增长17%;资本开支191.1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119%,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投入。
尤其是混元大模型体系,最近有了突破性进展。混元3D模型在Hugging Face平台上的下载量已经超过230万次,它的几何精度、纹理真实度,还有指令与3D的对齐能力,在行业里都是数一数二的。这个模型能通过文本或图像生成完整的3D场景,还支持360°沉浸式漫游,真正实现了从“AI会画”到“人能用起来”的跨越。
腾讯已经把AI技术深深融入了各个业务线里:像《王者荣耀》《和平精英》这些游戏,都在加大AI的应用力度,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;微信里也上线了智能客服、视频自动总结之类的功能;就连小游戏的流水,同比也增长了20%。
深入分析这份财报,我们发现两个被市场低估的新增长点。
企业服务增速加快是一个重要信号。当消费互联网增长趋于平稳,产业互联网正接过接力棒。企业客户对GPU租赁和API token的需求激增,表明腾讯的AI能力正通过B端市场实现商业化。
这恰恰印证了2018年“930变革”的前瞻性——当时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(CSIG),全力进军产业互联网。
国际化布局同样成效显著。微信生态的小程序已覆盖92个国家和地区,港澳台、日本及新加坡月活均突破百万;支付网络通过DuitNow二维码接入260万境外商户;腾讯云在印尼、中东等地相继开服,支持GoTo集团、正大集团等国际企业。
这些举动说明,腾讯正在突破中国市场的增长瓶颈,想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里找到新的增长空间。
4.腾讯的梦想
回想七年前,也就是2018年的夏天,腾讯正处在一段艰难的时期。当时有篇评论文章,标题就叫《腾讯没有梦想》,言辞挺尖锐,说腾讯渐渐没了产品能力和创业的那股劲儿,快变成一家投资公司了,在搜索、微博、电商这些核心领域的较量中,输了一场又一场。
那时候还有人直言不讳,说“社交红利快吃完了”,觉得腾讯要是不能拓宽流量的多元衍生空间,估值还得往下跌。那一年,腾讯市值蒸发了一万亿港元,市场上的质疑声就没断过。
2018年吴晓波在南京演讲时曾做过一个计算:“2008年腾讯市值是两百亿港币左右,如果当时投资100万买入腾讯股票,十年后已能实现两个亿的‘小目标’。”但他也警示:“未来10年,腾讯股票再涨两百倍的概率几乎不可能。”
现在到了2025年中再回头看,腾讯的股价虽说没涨到两百倍,却完成了更深刻的转变:从一家游戏公司,变成了靠AI驱动的全域科技巨头。
资本市场对腾讯的转型挺买账。2025年到现在,腾讯股价总共涨了30%多,市值这一年里就增加了170多亿美元,差不多是1220亿人民币。有分析师觉得,腾讯说不定能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。
不过,挑战依然存在。在AI军备竞赛白热化的当下,腾讯仍需直面核心问题:混元大模型能否持续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?天量资本开支何时迎来回报峰值?游戏业务能否保持创新活力?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持续考验腾讯的战略定力。
这份中报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,更预示着中国科技产业的新走向——从模式创新迈向硬科技创新,从流量红利转向技术红利。在AI驱动下,腾讯正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和可能性。
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